现在位置:首页> 实习报告 > 大学生实习报告 > [有关教育的论文]教育论文:在质

[有关教育的论文]教育论文: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论文: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神圣职责,而创新首先要求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

  什么是疑?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而质疑就是向“未解、未知、未辨、未通”领域发问,探求新知。

  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常能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消极的思维定势,因而这样的学生不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而是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疑。”可见,任何一项成果的创造,都是从蕴酿、提出新课题起步的,只有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容易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摈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和事例,教师要注意挖掘,善于利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生有疑问,这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创造性思维由此而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例如,我在教学数的乘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既然21=2,22=4,那么23=6?”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联想,我首先给予肯定,加以保护,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解决了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必然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相互激励,自然能够绽开创造的花朵。

  二、创设冲突情境,使学生想质疑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怀疑、困惑、焦虑,产生探究的欲望。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

  (1)比较生疑。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如学过开方以后,把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放在一起对比其异同,使学生产生疑问,它们究竟有何不同?在研讨、探究、辩驳中解决问题,体验质疑的乐趣。

  (2)操作生疑。在课题学习平面图形的镶嵌时,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任意三角形和任意四边形都可以进行密铺,学生不禁要问,为什么任意三角形和任意的四边形都可以密铺呢?任意五边形可以吗?正六边形呢?疑问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密铺的实质,完成课题学习。

  (3)争鸣生疑。对课内外有存在误解或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见解会使学生相互之间产生认知冲突,由冲突而生疑。

  (4)应用生疑。数学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数学应用中生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如修板凳时木工为什么要在中间钉一根木条?把一张矩形纸折叠为什么可出现正方形?用升国旗的绳子怎样测出旗杆的高度?为什么同一时刻太阳光物高与影长成正比?这些丰富的素材不能不使学生产生疑问。

  三、加强示范质疑,使学生会质疑

  李政道教授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其实学生不会提问题,无疑可问,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因此,要使学生质疑必须以教师的设问、发问作示范。针对数学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课题学习中的关键点、计算题的深化点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点,设计问题组,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是问题设计的常用方法。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后及时总结,设计这样一组提问:①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②结合图形,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说说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③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别方法?④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按①—④顺序提问,符合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建立“图形——性质——判别——对称性”的思维主线,以指导其他四边形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结合图形,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研究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方法。

  再如对运用方程、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审题时,这样设问:⑴试题的关键信息是什么?⑵试题知识的落脚点是什么?⑶和以前已做过的类似试题相比,有何不同之处?解答时,设问如下:⑴题中涉及哪些量?⑵解决的思路是什么?⑶如何把已知量与未知量联系起来,建立等量关系?反思总结阶段,设问如下:⑴为什么要这样做?⑵不这样做行不行?⑶如果不这样做,有无其他解题方法?哪种方法更好?⑷这个试题还可以怎样改造?⑸与它相类似的习题有哪些?⑹如该题未做对,教师讲评后,分析做不对的原因是审题的失误、知识欠缺,还是能力不足?

  四、留有思考余地,学生有机会质疑

  首先,要在时间上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的余地,教师不要把全部时间占满。如在初次接触教材或预习时,为学生留出时间思考提问;在深入学习教材后,要启发诱导学生提问;在教学结束时,留下几分钟让学生自由发问。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话说尽,要留下一定的空白,使学生有探索、思考、质疑的空间,教师能起到诱导、点拨的作用就够了。

  最后,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如在课堂中教师偶尔出现书写、解题方法或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后不要急于纠正,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或“导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