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论文 > 毕业论文工作记录怎么写

毕业论文工作记录怎么写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训练我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毕业论文工作记录怎么写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毕业论文工作记录怎么写1

  第 一 次指导主2113要内容记录

  老师在授课5261时于我们分析了论文4102应该注意的事项1653,讲述了相关论文的格式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论题以及阅读资料的重要性,大体内容如下:

  1) 首先是选题。题目的确定意味论文大致内容的确定。所以在这方面要选好想好。

  2) 有了题后,就要查阅论文的相关资料以及书写时注意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清楚哪个地方能用什么资料?用什么?哪个地方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

  3) 老师重点指导阅读相关资料,并指点写作方法。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二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就一些关于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的制定等方面的问题。老师通过电话对我

  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指导。从而让我对毕业论文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我的论文提纲的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构思论文的框架、行文及思想表达上给于补充.从而我在整理上完成论文初稿。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三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审阅初稿,老师对初稿作出修改,提示论文观点存在的问题,调整文章布局,在行文、语言表达等提出观点。格式方面作出要求并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或建议。从而为我下一步的继续增加了信心。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四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老师对上一稿作出修改。并对文献综述进行指导。通过几次修改最终定稿,并做好注释、参考文献、资料装订等扫尾工作,最后我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终于完成了论文,从而形成定稿。在这我很感激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帮助,让我的大学时代有了个好的结束,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想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工作记录怎么写2

  “高翔同学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答辩成绩优秀,建议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其工学博士学位。”3月10日下午5点,高翔最近一段时间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了下来,“可以顺利毕业,安心准备工作的事了”。

  作为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生,三个小时前,他西装革履地坐在家中,双眼紧盯着书桌上的电脑屏幕,与屏幕外的多名专家沟通。当时,他正在进行博士论文在线答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高校延期开学,导致毕业班学生无法像往年一样进行现场论文答辩。3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已完成学位论文、尚未进行答辩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目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院校已开展线上答辩工作,尽量让学生按时毕业。

  然而,在线答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对答辩的学生、答辩委员会评委,还是高校。

  多次演练后临场依然忐忑

  2月20日,高翔接到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的通知,3月份批次毕业的研究生可以选择进行线上答辩。他便一边根据论文外审的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一边开始准备答辩事宜。按照往年的惯例,3月份批次毕业的博士生基本都是在2月底3月初答辩。此前,他一直在担心,因疫情导致开学时间延迟,论文答辩不能顺利进行,自己无法如期毕业。

  网络环境和面对面答辩不同,为了能够表现完美,高翔和导师模拟了答辩流程,将答辩委员会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演练了一遍。高翔怕有疏忽,又请实验室的师弟师妹帮助演练了两三遍,请他们提意见。

  “电脑旁边应该放一盏台灯,这样光线更充足。”“答辩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语音、语速、节奏,让专家们在网络状态下能够听清楚自己的陈述……”高翔根据导师和师弟师妹的建议,一一调整,并提前熟悉如何操作视频会议软件,和答辩秘书沟通答辩流程,还在研究生院的建议下提前录制了有声PPT,来应对答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网络卡顿问题。“万一断网,可以用手机开热点补救。找好录屏、录音工具,可以找师弟、师妹帮助录屏,同时记录答辩委员会意见,以防万一。”

  3月10日下午2点,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黄传真首先介绍了答辩委员会成员,高翔的导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了答辩人的基本情况。随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

  看着电脑显示屏上记录了论文要点的PPT,高翔按照事先的准备,开始了汇报。五位答辩委员会专家评审在屏幕的另一头,高翔看不见他们的反应,不免有些忐忑。

  汇报持续半个小时后,答辩进入了提问环节。答辩委员会的专家针对学位论文轮流提问,“每位专家都提了2-3个问题,回答每位专家的问题大概需要15分钟,整个提问环节大概花了40分钟。”

  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请答辩人以及旁听人员退出线上会议室,答辩委员会成员进行内部会议,讨论高翔的论文内容以及答辩结果,再通过微信群匿名投票的小程序表决,形成最终的答辩决议。

  答辩过程比高翔想象得要顺利。一个多小时的答辩,整体网络流畅,与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沟通也没有出现卡顿、掉线的状况。

  “高翔同学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答辩成绩优秀,建议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其工学博士学位。” 下午五点,答辩会议室重新开放,高翔收到了自己顺利通过答辩的消息。那一刻,他长舒一口气,“四年半的努力没有白费,把论文上传到学校的学位论文系统后,毕业论文这桩大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答辩前,在线答辩能否达到线下的效果,一直都是学生和老师们担心的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线上答辩实际上是将线下答辩的场景移植到线上,答辩必要的流程和环节不能省略,必须尽量还原,保证符合工作规范和疫情防控的需求。

  线上环境中,断网了怎么办?专家讨论环节如何保障私密性?专家投票表决环节如何保障合法性?这些都是线上答辩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姚鹏告诉记者,线上答辩首先面临的就是技术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和软件平台的稳定性,专家在计算机或者手机上看到的PPT、音频之间的相互转换等问题也会影响答辩的效果。”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的老师们曾把自己带入到答辩的场景中,为论文答辩的每个环节制定了不同的预案。如果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出现断网掉线的情况,答辩人可以更换网络再次上线答辩;如果专家出现断网的情况,研究生院建议答辩人准备有声PPT,断网的专家可以观看有声PPT了解答辩内容,从而不耽误答辩进度。

  有声PPT成为不少高校为应对线上答辩断网问题的必备措施。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夏嘉豪告诉记者,准备有声PPT需要把每一页ppt对应的内容都进行录音,并插入到PPT中。“这一项工作比想象的要难,为了让每一页的语音清晰、准确、连贯,一共35分钟的陈述内容,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准备了近3天。”

  在以往线下答辩的专家闭门会议环节,答辩秘书会要求答辩人及旁听人员离开答辩教室,待专家讨论结束后再返回。“我们需要最大限度还原线下答辩闭门会议的场景。但在线上,如果答辩人和旁听人员都退出会议室,他们就不知道专家什么时候讨论结束,他们什么时候应该回来。所以我们最终确定的方案是,专家们退出会议在小群讨论,讨论结束后再进入线上答辩会议室,宣布答辩结果。”

  “如何保证我们的处理方法合规有效?”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负责人说,此前,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的相关规定都是针对线下场景设计的,进行线上答辩时,有些要求不能或者不易实现。比如,现场答辩时要当场匿名划表决票,当场在相关表格上签字。“我们采用网上投票行不行?电子签名可不可以?”

  高翔博士论文答辩的答辩秘书——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毕文波告诉记者,答辩前十几天,山大机械工程学院分管副院长、研究生培养办、答辩人、导师以及秘书等人就开始针对答辩准备事项进行了多次讨论和沟通。十几天的时间中,他们需要组织学生模拟网上会议答辩,测试软件平台可靠性,模拟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细化答辩流程和预案。

  “答辩过程需要做到公开、透明,有据可查。从答辩公告的网络群发布,到全程多方式、多人录像,再到答辩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拍当时的工作照等,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保证答辩证据可靠存档。”

  线上答辩与线下效果差别不大

  高翔曾旁听过多次博士论文答辩,对答辩流程早已烂熟于心。参加完线上答辩,高翔觉得线上与线下答辩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按照预期清晰地陈述给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与专家们交流问题的氛围也和之前经历的线下答辩相差不大。”

  “少了点仪式感,有点遗憾。” 3月10日,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夏嘉豪也进行了在线答辩。他也觉得,线上答辩对答辩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影响。不过,论文答辩对博士生来说是生命中很重要、很神圣的一件事,线上答辩的方式,没办法和答辩专家评委们面对面交流,没办法和导师、专家评委在答辩结束后合影留念难免有些遗憾。

  “答辩效果没有差别。”答辩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教授隋富生告诉记者,采用线上答辩的方式,参与者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信息传递也很全面,专家质询问答的效果反而更好。“以这次答辩为例,原定两个小时的答辩,最后用了三个小时,主要是专家评委提问和参与意见都非常积极,发言都很充分,从各自角度给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具体建议和指导。”

  答辩委员会成员、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宋清华认为,线上答辩前,专家评委事先已审阅了学位论文、答辩ppt、毕业审批书等所有资料,专家们往往都是带着疑问去的。同时,答辩人在汇报的过程中,专家们也可以回看各种答辩资料,对论文中研究工作的把握和对评审结果的鉴定也就变得更准确。“此外,专家们可以更独立地评定论文水平。线上答辩时,各个专家身处不同的场所,大家可以集中精力独立评审论文,免受其他专家及现场答辩时的各种影响,更有利于把控论文的水平。”

  但相对于线下答辩面对面交流的环境,线上答辩对学生及参与答辩的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在线下论文陈述环节,有一个地方我可能没有讲充分,可以通过观察专家的眼神和神态,及时进行调整。但在线答辩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只能按照自己预设的节奏陈述,免不了心里打鼓。”

  隋富生也认为,相对于线上,线下答辩时质询问答等互动环节会更加自然。“因为视频会议软硬件及网络带宽的限值,有时语音环境略有差强人意的地方,这些需要多个方面一起努力改进,给与会人员带来更佳的视频音频的体验。”

  答辩委员会成员、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葛培琪建议,疫情过后,学校可以逐渐完善这种答辩形式,建设专门的线上答辩体系。“线上答辩还要在答辩人和专家深入沟通方面再下功夫,比如进行专用答辩室建设、专用答辩系统建设、电子签名软硬件、投票表决系统等,再逐步完善,在疫情过后也可以继续采用线上答辩形式。”

  “我认为只要把答辩工作程序、工作预案等提前准备好,线上答辩是完全可以保证答辩效果,甚至可以比线下效果更好。”宋清华说。

  尽可能保证学生顺利毕业

  3月16日,高翔博士论文的电子版正式上传到山东大学学位论文系统。眼下,他只需要办理完其他毕业手续就可以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了。

  但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却不敢放松,毕业季来临,帮助毕业生完成论文答辩、顺利毕业成为他们面临的一项大考。他们告诉记者,自2月中旬学校计划启动线上答辩后,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就需要联合各学院逐个核实,随时更新申请在线答辩的研究生的情况,再根据论文外审结果和毕业生的本人意见,确定他们参加本批次线上答辩或合并到六月份批次毕业。

  “六月份毕业批次的学生数量很大,我们现在在做分类管理。”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负责人坦言,目前人文社科、理学等专业毕业生论文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学校已安排工作人员为需要实验数据的学生打开实验室电脑,供学生远程访问实验数据进行论文写作。但部分工学专业毕业论文涉及到大型实验设备,医学类毕业生面临33个月规培等“硬指标”。“我们目前正通过学生管理人员和导师,调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安排,同时在能够返校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毕业生先回来,毕业生中,优先保证理工医先回来。返校后,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保证每位毕业生的实验室排期。”

  论文仅仅是推进毕业工作中的一环,疫情之下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学校重点关注。山东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老师韩笑晨形容,云答辩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保证毕业生顺利毕业、就业一剂“定心针”。韩笑晨所在的研究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政工作,她告诉记者,疫情之下,不少毕业生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如果没有线上答辩,毕业进程确实也悬在空中”。

  韩笑晨告诉记者,目前研究生工作部已协调各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就业需求调研等工作,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目前该学院利用微信、QQ等在线通讯工具保障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帮助学生调整论文进度,缓解焦虑心理。“我们正积极协助用人单位组织线上招聘,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意向统计,导师与辅导员一起对未就业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进行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此外,我们还开展毕业生心理压力疏导,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参加“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系列公益讲座,帮助学生进行朋辈帮扶。”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宋晓霞说。

  “我们已经制定了各种预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按时、顺利毕业。”

  毕业论文工作记录怎么写3

  一、从生态问题说起

  前些年偶然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声明。上面明确谈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其实已是继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科学家们再次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严正呼吁。继而,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

  放眼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问题:空气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沙尘暴频频光顾;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菜肴,被迫接受着大量声光和粉尘污染,忍受着交通拥堵之苦……

  可见,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仅仅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没有哲学的深度思考,没有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够真正清晰地认识和彻底解决的。或许大家认为,哲学、美学、生态问题,彼此毫不搭界没有瓜葛,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关问题。而生态问题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学家们特别是中国的美学家从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质量出发,从美学角度开始思考和和讨论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由此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何为生态美?何为生态美学?

  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任何美,它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是因为它具备某些形式因素。如韵律、比例、节奏、对称、均衡等等。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对人来说成为美,是因为被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了,并且跟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对应或应和。而生态美似乎不具备或者说没有这样完善而明确可参考的形式结构。

  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层面讲,生态美概念却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分类,“美”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美的对象;美的性质;美的哲学规定,也就是美的本质。[1](p476)就美的对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概念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仔细分析,生态美概念其实也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从它的定位上说,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所以说,就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美?我们接下来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具体分析。

  我们先从自然美入手。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李泽厚先生已反复论述过。自然美看起来是一些与人的实践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式,但当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自然对于人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而变成让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就像成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土地是格外依赖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形式美的产生是一个关键。人类在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种感性形式――节奏、韵律、比例、大小、对称、等等,并使这些形式成为人类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这种力量创造出美,这便是社会美。社会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立的规则和力量,是人类艺术探索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生态美则不同于二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当自然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人类也在经历着不断被“自然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本身就产生于自然。因此,人于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还有另外一面的关系,一种更为源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那就是人对自然从精神上和生存层面上的依赖回归和共生共在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就是生态美。

  就本质而言,如果说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结构中积淀了人的本质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实质是“善”;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呈现,其形式是“善”,其内容是“真”;那么,生态美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回归和依赖,是在自然和社会呈现人的“善”目的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之“真”的回归和强调。因此从形式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比较接近;从具体感性形态来说,生态美又更倾向于社会美。综合分析,生态美其实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态美”依然成立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们所谈到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大相同。国外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而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引用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的观点: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p89)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让我们简单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张人与万物同类、平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这里便不再列举。他们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生态美”。

  这些内容,体现的正是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今日西方生态革命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似乎更豁达、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存在的意义

  首先,在当下人和自然都已经充分实现“人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人类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护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环境――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自然之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如何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喝到未经污染的泉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讲,提出生态美学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生存的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美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态美学”的提出,把生态美从一般的美的形态中提升出来,使人们开始从美学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能在全球生态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时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我想也可以概括当下生态美学的立场,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